职业本科与普本学士学位价值等同,类型教育:出身未捷身先死?

2021-12-20 15:50:03 栏目:行业动态 查看()

近日,国学办印发了《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引发职教业内又一阵“骚动”。其中第五条提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这被解释为职业本科和普本将在形式上享受同样的学位,体现了“同等价值”“同等重要”。多半人认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利好,喜大普奔。

 

首先,已升本的高职高兴。“职业技术大学”不过是套子,是跳板,升本才是目的。不敢说所有的学校,但至少有不少的学校是如此。有的在升本第一天,校名简称就把“职业”二字去掉了。现在虽然一时无法在面子上脱离“职业”,但能够在学位上和普本享受同样的名称,也算得了实惠,有了里子了。如何能不高兴?如何能不喜大普奔?平起平坐、同等重要毕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嘛。

 

其次,主管部门可能也会高兴。职教搞了这么多年,从上到下不能说没有尽力,没有尽职,没有尽责。可不知为何,无论再努力,再拼搏,再鏖战,就像学困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一样,职业教育吸引力就是高不了,老百姓就是不买账,社会形象就是树不起来。因此,大家对“职业”二字着实是厌了烦了。可又怕去掉“职业”二字,那些升本的高校会“变节”会“负义”,会逃到“敌营”。结果忙活了半天,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为别人生了个孩子。因此,名称暂且不改,同意给个里子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三,“主流理论界”肯定也高兴。君不见,职教本科这孩子还没生出几天,主流理论界的文章,都在争相论证职教本科的什么专业性、高端性、学术性。什么能体现这“三性”?当然是学位了。如今弄到和普本相同的学位了,能不心花怒放吗?因为这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多么具有先见之明呀。

 

最后,可能所谓的“类型教育”专家会有些不高兴。既然是类型教育,却发了相同的学位,那类型又体现在何处?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不过,他们实在也没有什么理由不高兴的。既提类型教育,又喊同等重要,本来就是自相矛盾。比如胳膊和腿,一个功能在抓握,一个功能在奔走,价值能相同吗?能同等重要吗?自己搞出了如此自相矛盾的理论,出现今天的结局也是种瓜得瓜,意料之中。

 

我的态度是什么?我的态度和主流理论界、和升本高职学校、和主管部门一致,高兴。如果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前,本科弄出个学术学士和职业学士的区分,还勉勉强强。因为那时候,德国的本科可能还在实行教学科研学习一体化的模式,英国的本科还在沉浸绅士式的自由教育,我国的本科还在以学科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校的科研早已高移到本科以上了。也就是说,本科早已经全盘职业化了,尽管在学习科目上会存在着偏理论,或者偏应用的不同。我国更是如此。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仿效苏联,以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什么是专业?就是以职业为目的课程组织形式。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其实就是职业教育。现在非要弄出个职业学士,这岂不是和硬要说出番茄和西红柿的差别,同样刁难人吗?

 

既然如此,“职业技术大学”这个名称就应该改。这个名字给我国高等教育界秩序制造了麻烦,打破了我国大学和学院区分的标准。但追根溯源,还要追到“职业技术学院”上——专科却叫学院,规矩是从这先被打破的。可能初衷是想通过名称上的“揠苗助长”,提高职教的吸引力。可是这个初衷达到了吗?高职虽然被拔高为“学院”,但和被称为“学校”的高专放在一起,社会公众仍然一直更高看高专。然而,这却为今天高职升本埋下了隐忧。升本了,总不能还叫原来的名字吧,因此,只能再破规矩,硬着头皮叫“职业技术大学”。既然如此,就应该正本清源——将高职(职业技术学院)恢复专科的本来面目,称“高等专业学校”、“高等专门学校”或者“高等技工学校”等。而将职业本科称“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或者“应用科学学院”等。最后,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惯例,把“职业”二字还给中等教育,或者将所有的中职改称“技工学校”。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在“消灭”职业教育吗?大概是如此。原因有二:一是如前所述,整个教育早已职业化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理想也早已实现。二是可以解决语言表述上的困境。既然费了那么大的劲去论述什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且如今已经论述出来了,即技术技能型,那何必不直接称“技术教育”或者“技能教育”呢?为何要给公众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和痛苦呢?

 

我所说的“消灭”只是形式上的消灭,而非实质上的消灭。实质谁也消灭不了。“职业教育”仍在,技术教育仍在,技能教育仍在。只不过他们和普通教育一样,融合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只是一种教育类型,而非行政实体,更非利益集团。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培养各级类的技术人才。如果按照设想的“消灭体制”,就会直接提发展“技术教育”,就不会再纠结谁是谁的地盘了。发展技术教育将成为所有教育层次类型的共同责任。比如,如果缺乏一线技能操作人才,我们就强化“中职”或技工教育。如果缺乏所谓的中间层次的技术人才,我们就强化技术学院或者高等专业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师设计师,我们就强化重点大学的工科教育。如果要培养一般的技术素养,就从娃娃抓起,等等。

 

这样一来,我们教育体系不但恢复了原来的简洁和清晰,而且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纷争和内耗,提高整个教育的效率。

 

 

来源丨公众号那年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