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药明生物搭上数字化转型快车道

2021-12-13 16:02:32 栏目:行业动态 查看()
▲点击「SAP天天事」并设为【星标】

图片

 

“员工推门是用手还是用手肘;洗手是不是彻底;在车间是不是跑动导致悬浮颗粒超标;甚至可以考虑通过监测员工脉搏跳动、心跳、体温,随时掌握员工情绪是否出现变化......”这些堪称最前沿的视觉应用,不是电影中的桥段,而是药明生物生产工厂的真实场景。

 

 

药明生物通过创新技术已经实现了类似七八个场景的落地,并且应用到了生物药研发和生产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全球合作伙伴赋能。而这些创新突破,完全得益于药明生物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推进。

 

相较传统研发生产经营模式,医药企业已开始纷纷探索数字化,沉淀数字化能力,通过数据和工具,有效改造企业目前研发、生产、流通、营销各版块高成本及低效率的环节,这将是企业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 CRO/CDMO 行业没有成熟 ERP 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药明生物在数字化转型上是中国同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图片

 

作为中国最早开始供应链转型的 CRO/CDMO 企业,药明生物借助 SAP S/4HANA 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和推广,实现了供应链一体化整合,全方位提升了整个集团的运营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的效率和柔韧性。同时,药明生物依托 SAP SuccessFactor HR 云实施,加速人力资源转型,完成了支撑业务转型的战略落地,由此提升了15%的管理效率。

 

在数字化转型上,药明生物不仅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 的企业,而且善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这一切都源于药明生物前瞻的战略思维和极具针对性的 IT 布局。

 

通过转型实现「弯道超车」

 

药明生物作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开放式、一体化生物制药能力和技术赋能平台。公司为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研发服务,致力于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加速全球生物药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

 

药明生物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美国、欧盟、中国、新加坡、巴西和日本等多个药品监管机构认证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全球拥有超过450家合作伙伴。目前在药明生物平台上研发的综合项目超过400个。

 

药明生物今年底总产能将达到15万升,预计到2024年后,公司在中国、爱尔兰、美国、德国和新加坡规划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合计产能将达到43万升,将有力确保公司通过健全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为客户提供符合全球质量标准的生物药。

 

在采访中,药明生物数字化与信息副总裁卢勇特别提到了公司承载的15+抗新冠中和抗体项目。卢勇介绍说,在新冠项目中,药明生物将 DNA 到 IND 的开发时间从传统12-18个月,大幅缩短至6个月以下,并在一个项目上实现了2.5个月的时间突破,加速赋能了新冠项目开发,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关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业务连年爆发式增长,药明生物的业务发展也开始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药明生物原有的 ERP 系统 JDE 在成本核算方面,颗粒度、准确性等方面无法满足精细化核算要求,生产及供应链业务方面,原有的 ERP 解决方案没有完全覆盖仓储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分,难以打通业务全链路及闭环线上管理。”卢勇介绍,而且随着药明生物业务爆发式增长及全球布局推进,原有系统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挑战还不止如此,原有基于 JDE 的解决方案也难以满足计算机系统质量验证(CSV),以及支持 GxP 及药品监管机构的审计要求。同时,随着药明生物的快速发展,其组织管理的集中化和定制化需求增多,职能属性复杂化及业务模式多样化,HR 的服务模式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卢勇强调,针对这些痛点,药明生物亟需部署集成化、标准化 ERP 核心系统,实现公司弯道超车式的数字化发展道路。

 

筑牢基础是数字化的立足点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由于医药产业既往数字化基础弱,业务方向、投入占比等差异大,行业数字化整体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几年前,相对于互联网行业或者快销行业来说,制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制药行业的 IT 和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卢勇表示,“在2018年加入药明生物时,公司就面临着这种情况,而且 IT 基础比较薄弱,很多系统和数据都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 

 

可以说,相比于目前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的成就,很难想象药明生物在三年前还大量依赖手工 Excel 管理公司业务。正是基于当时的背景,药明生物对于数字化转型具有很高的期待,并为此开启了战略调整,通过一系列的全新策略重点打造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用户体验以及 IT 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转型,更是一种文化和业务变革,通过彻底重构业务模式、运营流程和客户体验,采用全新的方式交付价值、创造收入并提高效率。这需要企业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及发展目标,在这其中顶层设计非常关键。

 

值得肯定的是,药明生物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数字化转型兼顾顶层设计和基础布局。药明生物的数字化建设第一步就是把基础打扎实,并在技术层面制定了 LEAN SAP + OneBPM 的顶层设计。设计的核心就是利用 SAP 的强项,将公司的核心资产高效地管理起来,而 BPM 则作为管理的规则。

 

 

在卢勇看来,“这些管理好了之后,再将流程固化,这对于整个数字化的推进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而且从架构角度来讲,这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设计方式。”

 

作为早期数字化建设的出发点,药明生物在管理运营中更多依赖 LEAN SAP + OneBPM 技术平台,这在事后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搭建了这个技术平台后,药明生物后续的工厂数字化生产等也逐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以说,药明生物的整体 IT 策略,包括相应团队都是围绕着这个思路进行持续推进和建设的。

 

“事实上,这也完全体现了药明生物整体数字化架构的建设,就是把最基础的 IT 支持服务做好,没有基础的话,上层建筑肯定是不稳的,这是药明生物的立足点。”卢勇进一步介绍说,同时药明生物在后续的项目推进中也陆续引进了很多行业领先的软件,这些都为启动数字化工厂、智能实验室项目,打下了最基本的数据积累基础。

 

不仅如此,在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药明生物也开始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开始进行布局,逐步推进创新数字化技术在质量控制、工艺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为行业同仁提供「药明生物经验」

 

在确定了数字化建设的整体实施思路后,药明生物也随即开始了雷厉风行的贯彻和执行,从开始讨论到项目启动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其项目实施也体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特点。“尽管药明生物的数字化转型覆盖质量、生产、供应链及成本等环节,但是也控制它的发展和辐射范围,即用极 Lean 的思维方式作为控制整个实施过程的方法论。”卢勇表示。

 

卢勇同时强调,药明生物在没有任何行业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仅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项目上线,而且中间还经历了大量的验证过程。事实上,药明生物的数字化项目,不仅实施周期很短,而且取得的成效也在业界引起了积极反响。

 

卢勇通过分享一些数据,真实呈现了药明生物数字化建设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据介绍,药明生物 LEAN SAP 项目上线后,统一替换了原有小系统42个,覆盖了65%纸质流程,当年直接节省运营成本约5800万,为某业务部门替代专业软件直接节省300万。同时,通过集成 OneBPM 平台,效率提升超过了25%。在财务管理上,在核算人员增幅小于20%的前提下,凭证录入效率提升了30%

 

供应链协同一直是药明生物的一个痛点,在项目上线后,这个痛点得到了彻底解决。“从前期的采购到生产,再到管理环节,对于生物制药行业来说非常重要,要实现细颗粒度的全流程跟踪。”卢勇表示,项目上线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敏捷响应都非常高效,实现了供应链一体化整合,全方位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更重要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也完整实现了 GMP 质量管理的验证,从质量和合规的角度上,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在一个安全、可控、可持续的环境下的运行。能够支持和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各个监管部门的审查审计。

 

在对物料、成本、供应链实现有效管控的同时,药明生物还通过实施 SAP SuccessFactor HR 云,建立了协同共享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药明生物基于中国总部的价值定位和管控模式,并结合各国家和公司特点形成职责界面划分,进行流程的梳理和系统固化,利用流程固化从而完成对全球的管控释权。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也同步完成了 HR 主数据系统的建设,该系统通过和 SAP SuccessFactor HR 云的数据对接,承载了组织架构、员工基础信息及成本中心数据,为下游20多个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真正做到人事主数据的同步应用。”卢勇介绍说。

 

从药明生物的成功实践不难看出,其积极推进的数字化建设,为公司协同发展、规范 GMP 管理和整体流程优化,提供了企业级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支持,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和开疆破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总结药明生物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也为其他制药企业的数字化项目实施提供了「药明生物经验」。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特约撰稿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