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干榨净”废气废水废渣,靠科技促环保,向环保要效益
“双碳”热度不减。如果有谁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尚有质疑,那在今年席卷全球的热浪中,也会打消干净。碳减排、碳中和是必由之路,也许还是“活下去”的问题。只是,在抵达“双碳”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有疑惑——发展和环保的问题如何平衡?两者都是必由之路的时候,该怎么走?于企业而言,双碳目标必要,但是否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束缚?
然而,在与山西安泰控股集团的常务副总裁王凤斌的一席对话过后,我们打消了「约束」的顾虑。一般印象里,焦化行业是“一炉浓烟罩四方,一家发财百姓殃”,本以为会首当“双碳”之冲。然而身为山西焦化的龙头企业,安泰不断寻找模式创新,拥抱绿色发展。对安泰来说,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激励就远远大于约束。以下为访谈实录——
环保不只是节能减碳
更是乡里乡亲的健康生活
SAP:我想开门见山地问个问题,“双碳”是近两年焦化行业绕不过去的重点,对于安泰来说,“双碳”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激励,还是约束?
王凤斌:是降本增效。能耗是成本当中很大的一块,通过节能降本增效,是我们很强烈的一个动力。安泰的环保取得成效很早,2006年,安泰工业园就获批以焦化行业为特征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全国首家以行业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我们那时候就开始搞了。
大概2007年,安泰又成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说明我们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国家也都看在眼里,这才能得到国家级的肯定和荣誉。所谓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就是把资源充分地利用,把那些废气、废水、废渣都「吃干榨净」。
像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原来都白白地排放掉了。但我们重视这块儿,慢慢都利用了,还又建了煤矸石发电、余热发电、转炉余蒸气发电,这些都是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成果也很突出。现在的安泰工业园区,自发电率达到了85%,这就说明我们整体资源利用得比较好,大大减少了向电网购电,咱节约了电,这就节能减排了,减碳了。
SAP:实在有些出乎意料,没想到安泰的绿色理念竟然这么超前,感谢安泰对绿色发展一直以来的坚持。可能是因为我有些刻板印象,认为焦化行业大都不太重视环保。
王凤斌:你有这种看法很正常。我们安泰控股集团,民营企业,之所以活了39年,是山西民营企业当中寿命最长的,而且现在还很健康,可以说有两个原因吧:一是理念超前,很早就开始减碳。到目前我们的减碳实力,应该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这其实也是企业技术过硬的体现,降本增效了,效益肯定不会差。
再有一点,也是咱们安泰重视企业文化。安泰提出来了“三心原则”——和政府同心,跟乡亲一心,对职工关心。我们搞企业,实际上最后也是为人民服务。你看现在的大企业,不都是社会的企业吗?我们那时候就认识到了这点,所以要和政府同心。
至于跟乡亲一心,对职工关心,起家的时候,我们很多职工,都是周边乡里乡亲的老百姓,厂区就挨着村边。要为了自己发财,污染别人,让人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到头来污染的还是自己。所以在环保这块,我们理念上就特别重视,也舍得投资。
跟乡亲一心,这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习主席提出的,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碳资产管理
就是能走在前头,越早越主动
SAP:的确,一旦为乡亲的环境和健康,环保就不再只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安泰将近40年走来,是如何保持屹立不倒的?
王凤斌:将近40年走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基本十年一个坎。13、14年那会儿企业经营得很辛苦,差点没熬过去。有时候觉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能不是社会规律,应该是自然规律。
面对自然规律,你不能改变它,只能适应它,这就需要求变,所以我们搞了好多创新。除了技术创新,还有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往往是模式创新,带来的效益才更大。
所以去年山西省能源高峰论坛,思爱普北京的一位副总裁在那上课,我听完课就马上去找到他,留了联系方式,谈了一两个月,就把合同签了。用数字化布局碳资产管理,很符合安泰一贯倡导的模式创新。
SAP:感谢安泰控股集团对 SAP 的信任。除了在模式上希望求变,请问 SAP 帮助安泰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王凤斌:主要还是希望从碳资产管理的角度着眼合作。生产肯定会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具体排放多少,以前只能由国家定期安排核查机构来核查。现在是信息化管理了,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实时掌握碳排放情况,越早就越主动。
去年那次高峰论坛上一听,SAP 是全世界信息化软件管理最好的,可以做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资产管理。听到这点,我们就很向往。甚至还能分析每个产品、每道工序的碳因子,这又听上去很神奇。所以就积极地去寻求合作,希望这块能够超前管好。原来都是事后才能知道结果,现在实时就可以查看。
实际上现在咱们国家的政策规定,也还没有细化到这一步。用上 SAP Business Technology Platform(简称 SAP BTP)管理碳资产,我们也是希望能引领产业发展,而不是被政策撵着走,这样才能走在行业前头。
SAP:那 SAP BTP 是如何帮助安泰管理碳资产的?
王凤斌:焦化、钢铁行业的全流程都会产生碳排放,和思爱普合作,理论上可以跟踪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主体。我们采用 SAP BTP 实现数据分析与价值闭环,通过集成套件对外提供 API 服务,利用 SAP HANA 融合数据和算法。通过扩展套件进行快速应用迭代,通过 SAP Analytics Cloud 揭示碳足迹的历史和未来。这样清晰的路径规划与导引,就能为绿碳发展做好准备。
具体来说,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每个工段,产生的所有碳排放因子,都能实时记录,并实时显示碳排放量,这样就可以折算成每种产品碳排放的强度。现在我们安泰工业园区,八大工序,每天的二氧化碳排量都可以在智能管控中心的信息化平台上显示。
这样实时监测记录碳排放,就相当于是企业形成了自己的碳排放报告,非常方便。而且因为 SAP 的信誉好,有背书能力,报告可信,这就省下了核对、监测矫正的程序,提高了效率。
有了相关数值,整个安泰工业园区的所有产品,都能对比历史碳排放,甚至还可以和未来做比较——虽然焦化行业现在还没有出台排放的相关指标,但我们可以先计算出单位产品碳排放,再照着相关产品的国家能耗标杆值一对比,就知道和标杆值的差距有多大了。有了差距,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寻找更好的减排的技术,SAP 的产品就起到这个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利他就是利我
环保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SAP:一般认为环保是成本型项目,没什么经济效益,但感觉其实因为环保,安泰获得了不少经济效益?
王凤斌:(笑)毕竟做企业嘛。90年代末,我们就提出来“靠科技促环保,向环保要效益”。怎么要呢?像节约的碳额度就可以拿出来卖。十多年前,京都协定的时候,我们就给国外卖过一次碳额度。这方面有了收益,感受到好处了,搞起环保也会更有动力。
这几年“双碳”提出以后,我们也一直在琢磨,看能不能再卖点二氧化碳,也确实等到了这样的机会。现在上海有家公司正在给我们开发碳减排量,已经通过了国外官方机构的审核,等成了碳信用之后可以销往国外,今年说不定还能见到收益。
之前大家可能都觉得,投入环保是花钱的,所以不想去做,觉得环保只利他,不利己。但是你看我们安泰这边,其实环保做好了,还是可以有效益。所以实际上好多事情,你做好了以后,就有另外的价值和收益了。原来以为做环保,就是保护环境啥的。但只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有可能带来正面的影响。
SAP:所以其实不管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安泰都已经为“双碳”战略打好了基础。
王凤斌:基础肯定是有了。减碳之后,产品在国际上也能更具竞争力。欧盟最近几年环保的态度很强硬,要收取碳关税,规定碳配额。要是产品的碳排放大,那边的市场就不接受了。减碳之后,面对这种要求,我们就能考虑得更超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更能打开国际市场。
国内的话,从长远考虑,国家现在电力行业也已经开始进行碳配额履约了,下一步八大行业,像焦化、钢铁,估计也很快会跟进。等八大行业实施碳配额履约的时候,作为企业,我们就可以能走在政策前面,“轻装上阵”,引领行业走向,这就有了优势。我前面说,企业得求变,才能活下来;现阶段来说,环保就是我们求变最主要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