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每个城市该算的一笔账
2022-08-23 10:43:59 栏目:行业动态 查看()

(每一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许多默默无闻的同志在奉献)
前一段时间,笔者一直忙于筹办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事宜。这项活动自2014年筹办以来,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举办的城市既有合肥、西宁这样的省会城市,也有德阳、唐山等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也不乏杨凌示范区、菏泽等农业占比较高的城市。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城市因为区位、历史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下,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作为与经济社会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对话会突破了“就职教谈职教”的不足,强调了前期考察调研、中期跨界交流、后期延伸服务等形式,力图在职教专家和地方政府、群团社团、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之间搭建沟通对话的桥梁。
特别对于举办地来说,短时间内让当地的发改委、财政局、教育局、人社局、工信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从而在后续工作中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以此次在滨州举办的对话会为例,除了高层次的开幕会单元,在专家报告中,我们不单单是邀请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还邀请宏观经济、城市规划、技能型社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专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黄炎培先生倡导的“大职业教育主义”,即:
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出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认可,特别是地方主要领导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前几日,某乡镇举行了一场热闹的活动,表彰该乡镇考上大学的孩子。乡镇并不富裕,但还是拿出了40多万元用来表彰。其中,2位考上清华大学的每人表彰1万元,985/211等名牌大学的每人表彰5000元,即使专科生也有500元的奖励。
但是,该镇党委书记也坦言,这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回到家乡做贡献的。反而读专科的回家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相同的道理,对于中国333个地市级城市、2844个县级城市中大多数城市来说,基础教育抓的越好,名牌大学生考的越多,人才的流失就越大,反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更多,做出的贡献更大。
根据《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从十年变化趋势看,高职生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60%上升到2021届的66%。而在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到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59%,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这一数据仅为46%。
这一数据在滨州市也得到印证。根据《滨州市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报告》显示,连续 3 年滨州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 95%,本地就业率超过 85%。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本地就业率,得益于滨州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契合度较高——2021 年,滨州市职业院校开设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率达到 75%。
简而言之,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一个城市要实现健康发展,需要在人才的多元化上下功夫。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发展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也远远大于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