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届工业互联网大赛总决赛,引发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思考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工业互联网大赛总决赛,于12月1日在浙江余杭举行。经项目征集、区域赛、半决赛层层筛选,共计20个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从1457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打响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巅峰之战。在决赛中,大赛组委会邀请了13位技术专家和21位投资专家作为特邀评委。
SAP 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彭俊松博士受邀担任大赛的技术专家评委。大赛分领军组和新锐组两个组别,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中冶赛迪的「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钢铁一体化生产智能管控解决方案」和重庆工业大数据中心的「基于数字孪生的热处理车间远程运维解决方案」分别获得了领军组和新锐组的冠军。
决赛评选揭示了一个现象:在领军组的参赛团队中,来自制造业的企业所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比例非常高,这也折射出中国从事工业互联网企业中,来自制造业的比重过高的现象。这与德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中,以设备制造商和软件供应商为主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从而引发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思考。
01
中外工业互联网主要参与企业差异大
在进入决赛的14支领军组团队中,有9支队伍来自制造企业(或下属机构),而新锐组中也有一家传统企业孵化出来的团队,总体上入围决赛的20支团队中,有50%的团队来自制造企业。
与之对应,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也有接近50%来自制造业。根据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中有46%来自制造业。
反观国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提供商,主要来自传统的设备制造商、软件供应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不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当然也有一些制造企业尝试转型工业互联网,比如 GE 在2012年最早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并引发了工业互联网热,但在2018年 GE 不得已寻求出售 Predix 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最终将数字化业务剥离形成独立的工业互联网软件公司经营。同样有德国 Predix 之称的 AXOOM,这是一家脱胎于传统的制造业龙头企业通快 Trump 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但在2019年7月也宣布出售。这些事实进一步验证了国外来自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的道路十分艰辛。
为什么在国外已经验证了制造业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不容易成功,而国内还有这么多企业纷纷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这部分制造业转型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未来如何发展?这些企业对 SAP 中国业务如何影响?
02
中外工业互联网参与企业的差异,源自中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不同
比较中外工业互联网发展,无论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主要是由市场驱动发展的,概念源自市场行为。虽然不少国家都对工业互联网/工业4.0有扶持政策,但是政策仅限于政策导向,只是营造适合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环境,很少有对企业的补贴。美德等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早期,就已经有供应商在做探索。当概念提出之后,服务商企业已经建立了领先优势。同时,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去工业化的过程,将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本国制造业的市场空间不够大,无法支撑更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缺少服务经验的传统制造业很难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生存。而中国,工业互联网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一方面服务商的领先优势不明显,另外一方面市场巨大,供应商的供给能力不足,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制造业因为熟悉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强,纷纷进入行业填补市场空缺,快速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企业。
这是中国存在大量传统制造业内部转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原因。
03
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国内存在大量制造企业转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说明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国外的制造业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很难成功,说明这种模式存在劣势。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来判断这类企业的发展前景。
1
优势
-
了解用户需求:因为是制造企业内部的团队,对企业的业务、需求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可以快速推出解决痛点的方案。 -
资源整合能力强:工业互联网的实施,不仅需要整合服务方资源,还要整合用户的资源。用户内部团队,不仅对外部服务商的整合能力强,还有能力整合内部资源。 -
具备行业经验: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赋能,需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而制造业内部团队本身就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
2
劣势
-
专业性不强:专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通常都具有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制造业用户对于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常常局限于如何应用,而缺乏机理理解。对于需要涉及机理的应用,则缺少竞争力。 -
平台建设能力需求多:自建平台需要完成平台的所有功能,包括建设平台、运营平台、开发各类平台工具、构建平台生态等等工作。平台上还要包括各类功能的应用包括财务、人力、供应链、采购、销售、费用等各个模块,自建的工作量巨大。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在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人才是重要的瓶颈,而人才瓶颈限制平台功能的完整性。 -
平台的通用性弱:自建平台是在解决自身痛点基础上实现的,针对性强,通用性弱,未来推广面临瓶颈。而推广平台时,其他企业很难选择竞争对手内部孵化出来的平台。如果工业互联网平台不能有效整合产业内的资源,制造业内部孵化的平台很难在同一个领域广泛推广,又会形成基于平台的信息孤岛。
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不断汇聚资源的平台。
04
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需要通过合作伙伴克服劣势
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只有克服了自身的劣势,才能最终成为资源汇聚的中心,而他们的劣势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需要开展广泛的合作。
-
专业性:对于一些专业性服务,通常被专业的服务商建立起强大的壁垒,比如设备制造商对设备运行的机理,刀具厂商关于材料对刀具应力的机理,全球化 ERP 厂商对所有国家财务制度的适应性配置,在这些专业服务领域,新进入者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专业服务机构的水平。解决专业性难题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合作,借助合作伙伴的能力实现专业性的突破。 -
能力需求多:对于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需要快速完善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少数能力,而不能全面发展所有能力。在核心能力之外,需要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补齐自身短板。 -
通用性弱:制造企业是很难使用竞争对手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为了整合产业,需要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整合产业。比较下来,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采用了以设备提供商为主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路线,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推广空间。
05
在工业互联网行业成熟后,SAP 将成为制造业内部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卓越合作伙伴
首先,SAP 的企业应用软件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包括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费用管理、采购等领域,都具有无可跨越的专业能力。例如财务管理软件,可以适应全球各个国家的财务规则,通过简单配置来适应各国的财务制度。如果工业互联网企业计划走向全球,不选择 SAP 的话,因为法律法规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将会制约全球化的进程。
其次,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管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这就需要为端到端的整个业务链提供支持能力。SAP 在多年服务世界500强客户的经验中,构建了完备的端到端业务能力(例如支持从研发到运营的整个业务流程)。同时 SAP 还依靠其影响力,与各个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所以与 SAP 一家企业合作,即可补足平台企业的功能。
最后,SAP 具有的纯软件基因,是 SAP 与所有的制造企业进行长期合作的基础。SAP 作为全球领先的纯软件商,在上世纪60年代末硬件与软件捆绑销售的年代,SAP 的创始人坚信软件应该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才能创造最大价值的理念,创办了 SAP。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纯软件的属性,与所有的硬件企业实现卓越的开放性和中立性。
06
总结
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与发达国家不同,导致中国工业互联网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在经历了早期政策驱动激发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将会回归市场驱动的模式,SAP 将会成为由制造业内部孵化出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卓越的合作伙伴。
SAP 为全球制造业的众多标杆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了解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并坚守保护客户数据和隐私的机制,与各个领域优秀的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这将帮助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速建立专业性、功能性、通用性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的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