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你所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
1.认知程度低局限视野
中国目前的3D打印相关群体上至政府部门,设备生产商,下到实际购买使用者,对技术本身的了解认知并不充分。目前市场上设备已经交简单化,但是设计端的成本过高。多数有使用需求的用户,会使用但不会设计,千篇一律的正对所有客户已经行不通。另外, 3D打印设备提供者或者3D打印服务提供者,并不了解下游用户对3D打印设备的期望。
3D打印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案,应该去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去做- -些赚噱头的产品。3D打印本身作为产品的属性其实很低,需要附着在一个比较严肃的应用行业,才能成功。受众对于3D打印的认识甚至会存在较大的误区,并不清楚3D打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3D打印只是一个针对特殊结构零件或产品的生产工艺,需要理性看待。
2.产业规模相对有限
3D打印近年来在中国以极高的增速迅猛发展但该产业的规模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仍然十分有限。从设备保有量上来看,仅占世界保有量的不到10%。
设备普及率低,主要因为设备的易用性差。因为目前国内3D打印生产商,许多都是初创企业,利用开源技术进行改进,没有创造出操作简易的用户交互系统。设备往往需要花很久来调整设备和参数。购买设备之后,因为不好用或不会用导致用户粘性不高。尤其在教育行业,由于政府推动,设备购买量很大,但是往往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应该尽量避免“完成任务”式的采购设备
3.市场化程度低竞争混乱
3D打印市场刚刚兴起,规模有限,市场本身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2012年3D市场繁荣起来之后,很多和这个市场不相关的人,借寻找新的产业投资点进人到3D打印市场当中,从业公司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公司生产的设备远没有做到可以市场化的程度,在没有保证设备质量的情况下,盲目通过低价定位来冲击市场。
4.缺少核心技术
目前3D打印的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技术人员手中,比较领先的3D打印技术都被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结构以加工为主,重生产轻研发,许多国内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创新投资”意识,不利于3D打印技术的深入研究推厂。
中国3D打印市场现状处于一种“外热内冷”的情况行业增速迅猛,需求增加,大批企业加入3D打印的洪流,这种突然间的繁荣很大程度影响了普通大众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判断力,真正去从事研发技术的投入很少。因此要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但同时应该竭力避免拔苗助长,避免专注于一些很尖端特殊的产品或技术,对真正的产业化没有太大助力。
5.用户基础薄弱
3D打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初创设计阶段,在表达设计思路上有独特的优势。以前只能通过电脑呈现虚拟模型,现在可以打印出实物展示,不能不说是一一个突破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大环境并不注重设计师的培养,使用设计软件能力普逼不高,遑论透彻理解3D打印的技术精要,运用3D打印思维进行设计。
西方国家有非常优越的设计师文化,设计师的受教育水平普逼很高,这个群体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形成了成熟健康的设计师环境。同时这样的环境鼓励大家从小动手尝试制作一些东西,催发了每个人的创造力。
6.引入技术成本高
3D打印设备,尤其是工业级设备的价格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许多3D打印材料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已经启动了成本控制计划,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到原有的70%。但是另一方面,3D打印设备的价格可能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仍会成为影响3D打印技术拓展的阻碍
目前提供3D打印服务的成本太高,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现有基础上,购进设备和材料的成本能够下降30-40%。如果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国产设备可以节省约一半的采购成本,但设备故障率高,成品 质量低,得不偿失。
想要使用3D打印技术,必须先深入了解该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引入3D打印技术所需要的非经济成本比较高,尤其在技术知识积累和储备、专业人员的培养上,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资源。
7.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国内3D打印行业标准不统一-, 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各自为营,相互沟通不够深入。另外,市场缺少规范的法令条例和规范,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规整。以医疗行业为例,3D打印生产的骨科关节产品需要通过药监局审批才能上市,但产品检验标准并不清晰,导致产品从研发到实际使用周期被延长,降低了产业效率。只有推出相关法律和认证,才能将不规范的企业淘汰,引导3D打印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